工匠格言:拯救石雕艺术瑰宝是我的使命。
手艺人郑国君与石头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他雕刻的龙、花卉、瑞兽栩栩如生。一件大型石雕作品,从挑选石材到构图、镂空、剔石、成坯、成型,每一环节都需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已经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石雕第七代传承人的郑国君,要完成一件作品也至少需要上半年的时间。
工作中的郑国君(受访者提供)
传承与创新 是对石雕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62岁的郑国君是泸县天兴人。15岁起,师从民间大师刘显文学习篆刻、石雕、泥塑技艺,潜心专研石雕与泥塑,尤其在龙的雕刻技艺上技术精湛,将中国龙的石雕文化代代相传。
成都文殊院佛像修复、泸县玉蟾山佛像修复、富顺如玉桥石雕修复、代寺龙王庙、帝王寺......郑国君这些年来参与过的石雕佛像修复工作数不胜数,一件件石雕从模糊到清晰,从破损到复原,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郑国君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祖先们用精湛的石雕技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这些作品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但由于长期的日晒雨淋严重风化,这些石雕艺术瑰宝面临着模糊变形的厄运,因此拯救这些艺术瑰宝成为石雕师傅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郑国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相结合,探索出一些新的修复技巧。
郑国君所在石雕派别的雕刻工艺纤细,刻工精良,雕刻作品层次丰富,主要表现有石狮、龙柱、宗教造像、浮雕堵石等。郑国君说,几十年来,他把精力重点放在龙的雕刻上,为了把龙表现得更加栩栩如生,他收集并查阅了大量关于龙的书籍,反复临摹古书上龙的形象。此外,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去家乡泸县的各处龙桥,反复揣摩古代匠人使用的技法技巧,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并创新,创造出了《二龙戏珠》《东海龙王》等题材的石雕作品,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收徒10余人 只想将石雕传承下去
据郑国君介绍,石雕技艺复杂、耗费时间,想要学会并不简单。例如他迄今为止创作了近30余件“千手观音”石雕,从塑型到着色要经历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均采用传统技艺,从制作到完成至少要花费半年时间。另外,由于采用传统技艺,没有高科技的切割工具,在石雕中使用的工具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多达上百种,还要自己打磨,才能在石雕中做到得心应手。这样的难度,导致石雕技艺在传承上面临着些许尴尬。
郑国君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一些过重的石雕作品创造对他来说已经力不从心,但他对于石雕的热爱始终未减少,一心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技术传下去。从业几十年来,郑国君共收徒10余人,虽说目前几位徒弟离熟练掌握石雕技艺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他会不遗余力地将师祖们留下的技术传授给他们。
这就是郑国君,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用毕生的心血坚持传统工艺,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奉献。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参与名胜古迹的修复、参与大型寺庙的修葺、参与旅游区的景观建造若干次。几十年来,他依然对石雕事业充满着满腔热忱,用粗糙的双手雕刻出一件又一件精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