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城建校:创新举措“送教到工地”  助力“泸州建工”发展

发布时间:2016/1/20 18:03:33   文章来源:   浏览量:[]

   每年8月中旬,农忙刚过,正是农民工纷纷返回工地务工的时节。8月16日,艳阳天,泸州七建中央花园项目施工工地上,早已是人头攒动了。但工地上并没有轰隆隆的施工声,而是洋溢着浓浓地学习氛围——来自泸州城建校老师们,正在给建筑工人们进行“建筑企业农民工岗前技能免费培训”。

 

 

 

据悉,今年以来,泸州城建校采取“送教到工地”的形式,共开展“建筑企业农民工岗前技能免费培训”服务30余场次,为泸州十建、泸州七建、江南建工、叙永一建等企业,培训农民工近2000人,推动了我市建筑业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帮助农民工实现“学得一技,终身受益;就业一人,全家致富”的愿望,受到企业和农民工欢迎。
据了解,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而此次“建筑企业农民工岗前技能免费培训”就是政府帮助农民工就业增收的惠民举措,是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的创新之举。该培训由泸州城建校负责实施,参加培训的学员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获得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学费由政府专项资金进行补贴,企业和学员不承担任何费用。
政府为何要拨专项资金开展“建筑企业农民工岗前技能免费培训”项目呢?带着疑问,记者展开了了解。
(一)建筑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我市具有悠久的建工文化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建筑企业整体实力全省排名第二。现有建工企业480余家,从业人员70万人以上,建筑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2014年完成产值518.93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3.6%,是泸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如何提高建筑农民工的收入,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 实地调研建筑农民工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据记者了解,为了清楚了解泸州籍建筑工人的生活、工作、受教育等情况,今年5月25日至6月12日,由泸州建工网、泸县建工建筑品牌推广中心张勇、吕会、罗剑中、陈朝阳、张熊、蔺良美等六人组成调研小组,赴泸州籍建筑农民工就业相对集中的重庆九龙坡区、贵阳、昆明、攀枝花四地,采取问卷访问和现场访谈的形式,围绕泸州籍建筑农民工生活状况、工作状况,针对建筑农民工性别比例状况、接受教育状况、年龄结构情况、收入情况、培训情况、持证上岗情况等12个问题展开调研。而通过18天的实地调研,收集到大量有关建筑农民工的情况。
在此次调研中,调研人员发现,泸州建筑农民工就业多为“包工头”带队的零散用工和工友组织的“兄弟班”计件制用工,成建制输出量不足,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差;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主要由亲友介绍,通过“传、帮、带”即实现转移就业,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建筑务工收入成为众多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甚至全部经济来源,农民对建筑行业依赖性较高。同时,在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大多以房屋建筑为主,且多为底层重体力劳动者。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另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三)新形势下,建筑农民工同样需要转型升级
泸州市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泸州城建校校长张勇对泸州市建筑行业比较了解,在他看来,泸州市是建筑大市,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众多,建筑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建筑行业受房地产业和整体经济形式的影响,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竞争不断加大。
“在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如何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除了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和改进技术和设备外,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发展必然要涉及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农民工。”张勇认为,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实施和取得的成效联系紧密。”
对泸州建筑农民工存在现状,龙马潭区就业服务局副局长叶伟毅也曾表示,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关系严重脱节,一边是劳动者“就业难”,另一边却是企业“招工难”。“而究其原因就是,大量农民工文化和技术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建筑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四)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适应城镇化发展进程
在此次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80年以后出生)占从业人员比例比较大。而长期的城市打工生活让他们基本没有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他们更注重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更强,权益诉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获得。同时,对稳定的居住场所、享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也有较高的需求,但缺乏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五)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塑“泸州建工”品牌
泸州市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泸州城建校校长张勇认为,泸州籍建筑农民工若想获得市场的青睐,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立足于自身优势,使其由分散的自发型向有组织的规模型转化,提高技能水平,打造特色品牌,追求规模效益。只有把品牌叫响了,打出去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张勇建议,泸州籍建筑农民工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后,通过泸州建工集团、泸县建工建筑品牌推广中心等平台,与中建、中铁等企业对接,统一使用“泸州建工”品牌进行成建制劳务输出,塑造“泸州建工”品牌良好形象和行业认可度,提高“泸州建工”整体竞争力,力争将“泸建工”商标打造成全国知名商标。
在“走出去”的同时,同步实施“请回来”战略,形成良好互动,形成既能富个人,又能富一方的良好态势。由此可以说,走出去是为了发展当地劳务经济,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而请回来,则是“引凤还巢”,让那些在外面“镀过金”的“能人”“高人”回乡创业,发挥示范效应,让家乡经济能够更好发展。
 

川公网安备 51052102510563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