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泸县石工砌筑工艺的应用与传承保护

发布时间:2015/9/20 13:28:08   文章来源:   浏览量:[]
浅析泸县石工砌筑工艺的应用与传承保护
 
                                 泸县建工建筑品牌推广中心 张勇
 
石材,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坚固、耐久的材料特性与人类追求永恒存在的观念有着相通之处,而且具有造价低廉、节约木材、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因而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石工(俗称石匠),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手工艺人。据《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革工,典制六材”,说明石工作为一个职业,在殷商时代就已经专业化了。
 泸县是国家级建筑劳务基地县,建筑业从业人员众多。泸县石工凭借当地独天独厚的石材资源,就地取材,运用其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能,形成了独特并且高超的泸县石工砌筑工艺,并运用于各个领域。
一、主要应用领域及实例介绍
1、修建房屋,解决了个人居住问题和公共需求。
    代表作:奇峰镇电影院
 
 2、根据战争和防御的需要,构筑石质防御工事并在其周围形成了便于防火,免于战争伤害的石头建筑,如城墙、寨门等。
    代表作:毗卢镇万寿山城墙遗址
    城墙建于宋代,南北宽约400米,东西宽约350米,现存南寨门和北寨门。其中北寨门坐西南向东北,用条石垒砌,寨门呈拱形顶,宽2米,进深4.11米,高3.6米。寨门与左、右侧城墙总长11.25米,墙高1.74至2.55米,厚4.11米。南寨门坐北向南,其形制与北寨门相似。南宋末年,为抵抗元朝军队攻击,建造了万寿山城寨,即可囤积粮草,又可驻军。原有城门九道。1999年8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毗卢镇万寿山城墙遗址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将石砌筑技术运用于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代表作:大田乡九曲河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文化古迹—龙脑桥。
 
据民国二十四年《泸县志》记载,泸县当时有石桥237座,主要建于长江水系沱江支流近200条大小河溪之上。
龙脑桥建于明代洪武(公元1368—1398年)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桥是一座集建筑造型和石雕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由于全国罕见,近来已成为继中国古桥(梁式桥)中位于卢沟桥、赵州桥之后的第三座名桥。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文化古迹。龙脑桥为石墩石梁式平板石桥,全长55米,高约2米,宽1.9米,整桥共15跨,桥墩14座,桥墩由四层灰沙岩石条垒砌而成。龙脑桥为东西走向,东西两面各有3座桥墩,均为素面无雕刻,中部跨河水面的8座桥墩首部,分别雕刻古代民间传说的吉祥兽。整座桥既未凿榫卯,也未用石灰浆或糯米浆黏合,而是利用石面粗糙条纹的摩擦力使之固定。
除龙脑桥外,泸县境内有高阁龙桥、万寿龙桥、杨湾龙桥、白鹤龙桥等石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砌筑石渠等水利设施,用于农业灌溉。
代表作: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奇峰渡槽群。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泸县文物局的专家了解到,这些以灌渠、渡槽构成的石渠,在泸县境内大约有3100公里。如果按照区划调整前的泸县计算,当年建设的石渠长度大致达到了5000公里,称得上水利建筑的“万里长城”。
 泸县石渠中,最有特色的是渡槽。据地方史载,泸县渡槽有1302座,总长133.52公里,隧洞340座,长31.43公里,倒虹管119处,长15.48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55.19万亩,受益面积近100万亩。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奇峰渡槽群。
 奇峰渡槽群起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于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重工修建,共长65000米,其中石拱式渡槽33座,长达4000米。奇峰渡槽群中最典型、最艰苦,建设规模最宏伟,设计施工技术难度最大的是“胜利渡槽”和“华丰渡槽”。
 胜利渡槽位于泸县龙溪河罗桥处,又叫“罗桥”,是桥梁式渡槽。胜利渡槽是两层建筑,桥上桥,两层拱,槽顶离水面处最高33米,长275米,宽3.5米,第一层有15个大桥墩,14垮,第二层有62个桥墩,63个拱跨,渡槽上层桥面过水,二层桥面开有宽1.2米,高2.3米的卷门人行通道。胜利渡槽从1974年4月动工到1975年7月完工,历时15个月,共用土石方22332方,其中砌石方3677方,挖填土石方18655方,用去水泥230吨,石灰15吨。
 华丰渡槽位于泸县龙溪河支流铁石溪甘桥处,又叫“甘桥”。渡槽槽体离水面处最高33.5米,桥全长1122米,横跨铁石溪,共用47个大拱跨,76个小拱跨,桥墩上还设计有间距均匀分布的小卷拱,最多的为7个,最少的有1个,最高跨拱高为39米(不包括基脚高度),是奇峰镇跨距最大,拱跨最多,跨拱最高的一座水渠渡槽,也是四川省最宏伟、最高、最长的桥梁式渡槽。华丰渡槽于1976年5月动工,直到1978年6月完工,历时2年多,该渡槽用土石方近9万方,其中砌石方1.5万方,挖填土石方1.5万方,用去水泥1000吨,石灰61吨。
 胜利渡槽和华丰渡槽同是泸县三溪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溪口灌区的重要干渠,至今都发挥着灌溉作用,有效灌溉面积近3.5万亩,受益面积近5万亩。
5、修建坟墓
代表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宋墓群
 宋墓群在泸县19个镇都有发现,总数100座以上。泸县宋墓群主要是南宋中期的官绅石室墓葬,均为竖穴式、长方形单室墓葬,分别由墓道、排水沟、封门石、墓门、甬道、墓室、壁龛、肋柱、棺台和后龛组成,墓葬系条石构筑,墓室大致为长3.5米、宽1.7米、高2米左右,墓顶有藻井式、盝顶式和人字形顶。墓葬用石材构筑,仿木结构建造,石工精湛。
二、泸县石砌筑工艺发展现状
1、随着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原本使用石材。砌筑的工程被钢筋混凝土所替代,使用范围减少。
2、石工砌筑作业肩挑背抬,劳动强度大,粉尘污染大,得咳累病及内伤等职业病的从业者众多,工作时间长,且工资较其它工种要低得多,造成现在大量从业人员失业改行,淡出该行业。
3、泸县石砌筑工艺传承形式多为“传帮带”的方式,学艺艰苦、周期长,当年身强力壮的石匠们已经老去,无法再从事该重体力的劳动,年轻一代也没有人愿意学习和从事该行业。因此出现了传承断代,面临技术失传。
三、发展传承的意义
1、泸县石工传统砌筑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修建出了国家级文物龙脑桥、宋墓,省级文物奇峰渡槽群等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工程,技术水平和难度均全国闻名。
2、由于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行业的特殊性,石头砌筑至今还广泛运用于水库、护坡、挡墙等项目,特别是近年来仿古建筑大量修建以及政府对古建筑修缮投入加大,都离不开石头砌筑工艺,而且是今后长时间需要。但传统石砌筑工艺涉及技术要求高,为避免技术失传必须培养新一代从业人员加以传承和保护。
3、泸县县委、县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和打造“泸县建工”品牌,要将泸县从建筑大县向建筑强县转变,石工作为传统建筑工种的组成部分,不可缺失。
四、发展传承的建议
1、将泸县石工传统砌筑工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县石工传统砌筑工艺申报非遗,是增强“泸县建工“品牌内涵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2、推动传统工艺创新,让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特别是采取先进施工工具,减少劳动投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行业发展。
3、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开展泸县石砌筑工艺及石砌古建筑的挖掘、整理、抢救和研究工作,使发展传承工作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得到有力支撑。建议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本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完善传承保护措施。
4、在泸县建校、泸州城建校等专业学校建立技艺传习所,加大宣传,培养年轻一代专业从业人员对传统石砌筑工艺的兴趣。
 

川公网安备 51052102510563号

展开